霹雳金宝怡山舍闲思小品
2015年11月13日星期五
霹雳州太平游与读书会(下)
霹雳州太平游与读书会(上)
2014年9月27日星期六
霹雳州双溪古月:沙地上的农作
2014年9月25日星期四
中国福建泉州——宗教思想交融的历史古都
注:此文书于2012年11月4日。此行由于相机出现状况,未能自己拍下照片留念,有点遗憾。
2013年3月15日星期五
相聚于台北的“春天”:记与戴琏璋等老师之聚首
台北的天气为摄氏15-17°
2012年1月29日(星期日),从台湾新竹往台北的一些路段上绽放着美丽的樱花,台北的春天对来自热带国家的我而言还是偏冷的,然而与师友们于“春天”的相聚却是温暖而欢愉的。
我于1月27日来到台湾,来台后的第3天,我随文斌到台北与戴琏璋老师、师母相聚。共同欢聚者还有曾授业于戴老师的庄耀郎老师和刘景贤老师。在戴师母的细心安排下,我们在台北靠近师大校园的一家名为“春天”的素食馆聚首。
文斌告诉我,每回到台湾研修,他一定会联系戴老师,即是无法会面,也会通过电话联系。戴琏璋老师为文斌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念硕士学位的老师,如今转眼已15年。文斌说他上戴老师的课,听戴老师讲儒学而深受感动。戴老师那传统为师者的风范更令他敬仰。文斌说他很庆幸在成长和学习的道路上能遇到良师益友,而戴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2002年,文斌到台湾中研院文哲所,适逢戴老师70岁荣休。那也是我第一次目睹戴老师的风采。回首10年前,尽管初次见面,但戴老师予我一种严肃中怀有宽怀之心,炯炯有神的双眸中流露出一股刚毅的精神的长者,带着亲切笑容的戴老师不时流露出其关怀后辈之心。2012年再次聚首,已年届80的戴老师予我多了一份温馨感。
言谈中,曾担任台湾中研院文哲所主任的戴老师分享其当行政工作的看法:表示担任行政工作必须耐“烦”(繁文缛节)和耐“凡”(凡人都有问题)。在师母的关切下,几位老师谈起了家庭生活的种种。身为后辈的我俩,静静地聆听这些话语。
对于台北的天气,面对适应问题的我,戴老师和师母亦在在表达关怀之心,要我注意保暖,师母还告诉我到哪可卖到保暖的衣物。几位老师还说此趟到台湾一定要好好地走一走。
这一回,戴老师与师母送我们搭上往古亭站的公车。
这一切,又让我觉得春天是多么的美好与温暖呀!
2012年9月21日星期五
2011年6月28日星期二
印尼日惹:婆罗浮屠(Borobudur)之旅



隔天清晨一大早,我们就从酒店出发前往婆罗浮屠,借助手电筒的微光,我们小心翼翼地沿着陡峭的梯级,摸黑攀爬此历史遗迹的高处。
早晨6时30分,我们已伫立在这座历史久远的佛教圣迹上,静待朝阳唤醒睡梦中的大地。此刻四周晨雾笼罩着,使这沉睡的大地显得格外宁静与祥和,一尊尊古朴的佛像显得格外慈悲与庄严。期间闻见此起彼落的鸡鸣声,觉得格外的亲切。遥望着远处峭拔的默拉皮火山(Gunung Merapi)所喷发橘色的火山烟雾,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力量与人类的渺小。
大地顷刻间被唤醒了,那慢慢攀越高山的朝阳是如此地耀眼,在她的照耀下,婆罗浮屠展现了其震撼与感染力。
遥想这处古迹曾在丛林和火山灰烬下沉睡了800多年,直至1814年才被发现,而在更古远的年代,人们是怀着何等的毅力与虔诚之心,完成这一座雄伟的宗教与教育殿堂。这雄伟的佛教遗址,每一层都刻画着不同的世间百态,一直到正得正悟之道的最高处。那细致而生动的壁雕,像是一幅雄伟的历史画作,刻画着人们的生活与宗教精神面貌。工匠们精湛的艺术手艺,搬动巨石的千万劳力,都在在感动了我。
大自然的气息与人们不懈的精神,以及宗教的空静慈悲,就仿如一股永续的力量,散发着一股浓郁的神圣气息。




这一回的行程令我怀念不已,由于这些储存照片的光碟寻找多年才寻获,所以难掩‘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在未看见这些照片的日子里,我脑海里总浮现这佛教遗址和那座火山,有无限之怀念。在此要特别要感谢为我们安排此行程的薏洁和圣豪夫妇,同行的郑文泉夫妇,还有圣豪的一班同事朋友。
简介:婆罗佛屠(Borobudur)为全球最大的佛教遗迹,高32.5公尺,长宽各约123公尺,上下共有九层,呈金字塔形,本身为佛教密宗曼荼罗(梵文Mandala)图像的立体化。研究推测约建于西元八世纪半到九世纪之间,由统治爪哇的砂兰达(Sailendra)王朝的3位国王,先后分3个阶段(由下而上),花了50到75年时间完成整个建筑。当时发源自印度的佛教大乘密宗,依海上及陆路贸易的路线流传到东方,其一即经过印尼爪哇岛,婆罗浮屠即是在其影响下的产物。(《经典》,<虚拟实境曼陀罗--婆罗浮屠>,(第18期),2000年11月,页7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