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7日星期六

霹雳州双溪古月:沙地上的农作


    

201487日(星期四),我们跟随菜农蔡永福先生的车子,循着弯曲的沙路往他位于双溪古月的菜园驶去。沿途可看到早年开采锡矿所留下的废矿湖。

1985年因国际锡价崩溃,我国昔日采矿的繁盛景象已悄然而逝,许多赖以锡矿业和相关领域为生的人们,在失去就业机会后,唯有离乡背井,离开这个曾以锡矿而享誉国际的近打谷,或到其他城镇或到海外寻找新的谋生之地。自此,那夜晚灯火通明,24小时日夜运作的铁船所传来的声响已沉寂、“水笔”、“金山沟”这特有的名词仿佛成了书本上的历史字眼,淘洗锡米的琉琅女们赶往工作的盛景已不复见,只留下大大小小的废矿湖,让人想望那曾辉煌百年的锡矿岁月。

采矿留下的废矿地在风雨的洗礼下,展现了另一番风貌,盛载的湖水,有的成了布袋莲等水生植物的生长地,鱼虾游戏的乐园,湖上的绿洲更成了鸟儿憩息、筑巢的家园。

为生活努力而不愿离开家园的人们,在废矿湖开始了另一番事业,有者使用废矿湖饲养淡水鱼、观赏鱼、养鸭子、养水牛,有者则在贫瘠的沙地上进行农耕,种植玉蜀黍、沙葛、番薯、辣椒、长豆等。






这是我头一回到以沙地进行农耕的菜园,不免多了一份好奇心,在沙地耕作的成获会理想吗?一下车,遮棚架下悬挂着的豆荚子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在蔡先生的热诚解说下,我才知道那是沙葛/豆薯的豆荚,采集后的豆荚正晾干以做耕作之用。原来那是沙葛的种子,孤陋的我还以为沙葛的栽种方式和番薯、芋头一样,还真不知道沙葛是用种子种的,想想也从未见过沙葛叶子的真面目。过后,蔡先生还让我们一试农人收成的喜悦心情,只见从台湾到来的罗烈师老师(国立交通大学)和陈琮渊老师(国立政治大学)毫不费劲地,各拔起了一个硕大的沙葛,看得我们也乐开了怀。奈何沙葛不便带回台湾,最后只能让我这“不劳而获”的“小土匪”带回家,嘻!


带有特殊香气和深紫色小花的九层塔,在蔡先生家人的细心采摘下,捆成了一束花球,让我错以为求婚的场景再现。后来我们把九层塔拿到金宝的金陵酒家,在厨师烹煮下,变成一道九层塔煎蛋,既是“玫瑰”又是面包,一举两得呀,哈哈!






园里一株株的玉蜀黍像是在操练小尖兵们,那长得丰硕的果实像是它们身上夹带的枪支,正气宇高昂地并排着,向远处高耸的布樟马六甲山(Gunung Bujang Melaka)敬礼般,整个场面显得气势非凡。奈何不知何时来了一群不速之客——“破坏王”野猪,把一些小兵们弄得人仰马翻。闯祸的野猪早已逃去无踪,留下令人看了无奈的场景。

常年与土地为伍的蔡永福夫妇拥有太阳公公照予的健康肤色,更有憨厚热诚的性情。夫妇俩在务农当儿不断充实自己,并多次与菜农公会组团出国到台湾考察。聆听蔡夫人丽珍姐徐徐道来,她感叹我国在种植业上没有进行协调工作,造成许多菜农同一时期种植同样的蔬菜,以致产量过剩而造成价格滑落,更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确实,我国地广人稀,雨水丰沛,如有良好的体制和规划,亦可成为一个富饶的国度。然而却有太多的人为因素而无法取得健全的发展。如今国内仍有许多菜农为无法获得土地执照的问题所困扰,辛勤开拓的菜园或面对席间被摧毁的命运,他们所付出和投入的心血和资金,或会付诸东流。无奈的农夫们只能继续期盼和等待,然而有关当局是否曾用心聆听他们的心声,并以实际行动协助他们呢?

望着那些用心血栽植的蔬果,我终于知道沙地也能种出奇葩,祝愿所有辛勤的人,都能感受到拥有土地的实在感,并喜悦地等待辛勤得来的果实。






*书写于201492日(星期二)





2014年9月25日星期四

中国福建泉州——宗教思想交融的历史古都


这回有机会参加由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之中文系研究生学会所举办的《中国福建闽南汉学文化之旅》,可谓获益良多。有机会与老师同学们把臂同行亦属难得的因缘际会。然而学问之浩瀚,学海之无涯则是结束此行后予我最大的感触了。

未来中国福建泉州前,对此地所知甚少,只知道早年我国许多先辈从中国泉州一带南来。此行让我对泉州这个文化历史古有了些许的认识。据知早在宋元时期,泉州为对外的重要商港之一,海外交通亦非常繁荣发达,为此有着丰富而多元的文化气息,而我对其所展现的浓厚宗教情怀也特有所感。本文仅以此行所走访的一些地方,将个人所思所想写下为念。

20121014日这天,随着团友们从热闹的街道越过马路后,普步入泉州的开元寺,我随即感受此寺庙古朴厚重和静寂庄重的氛围。此座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 的开元寺已经历了1300多年的岁月洗礼。那地面上历尽几许风雨的花岗岩,曾留下无数苍生的足迹,纵使历尽了岁月的流转和政权的更迭,从古至今,那芸芸苍生却依然在佛教的生老病死的无常世界里轮回,以及继续寻觅苦集灭道的真意。寺里生命繁茂的千年桑树,以及那盘根错节的百年榕树随伴着风雨之声,继续扎根生长和守望着这历史的建筑遗迹。唯有那浩瀚的日月星河,日以继往地聆听那千古传送的佛音。

在开元寺里,两座东西相望的镇国塔和仁寿塔,朴质却坚如钢炼,纵使曾历经地动山河的巨变却依然屹立。这象征着古人智慧结晶的寺塔,是哪些巧艺的工匠所建,他们又是凭着何等毅力和虔诚之心将之筑成。石塔屋檐上的铃铛,迎风传送着千古佛音,传扬着佛主度化众生的慈悲之心。

外观雄浑和写有“桑莲法界” 巨匾的大雄宝殿,尽管正进行整修,然而却难掩其雄伟和巧夺天工的容颜。据知殿内供奉着神容慈爱、法相庄重的五方佛,即五智如来。可惜由于大殿正进行修葺,为此我们此趟无缘入殿瞻仰。唯怀着好奇之心的我们,通过窗户探首,一睹了在殿内两排相向的石柱和珩梁的接合处,有24尊身系五彩飘带、翩翩若飞的飞天雕艺,其造型各异,实令人赞叹。心想:下回如还有机会再来,经过修葺后的大殿又将是另一番风貌了,所以我还是为能一睹其“素雅”的面貌而高兴。

我们在此佛寺看见一座古朴的方形石塔,在石塔上刻画着有关《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为釋迦牟尼佛前身修行菩薩道的本生故事之一。话说古印度的摩訶薩埵太子在林中见一只饥饿且奄奄一息的母虎,母虎旁还有几只嗷嗷待哺的幼虎,太子看见此景,生起慈悲之心而舍命喂虎。此外,在殿前月台的须弥座处的岩石上刻有狮子浮雕和狮身人面像,殿后廊檐间的石柱上亦有雕刻着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这些文物为元代印度寺所移来的,事缘印度寺庙因地震而严重损毁,此为该寺留下的遗物。在开元寺里,我们看到了佛教博大包容的胸怀,因开元寺的包容而使古代印度流传的神明故事继续流传下来。

此行我们亦来到建于北宋年间,即公元1009年的泉州清净寺。这是一座历史悠久,具有中世纪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遗址,此寺在1607年的8.1级大地震中严重损毁。大殿内立着几根留下岁月痕迹的石柱,而这原为教徒们进行祷告的大殿——奉天坛里长着悠悠青草,仿佛象征着不竭的宗教精神。寺宇的历史和一些《古兰经》经句都以古阿拉伯文刻写在一块块花岗石和颜色碧绿的石块,砌合在墙上。

这又让我忆起在“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邻近的伊斯兰教石刻博物馆里,所展示的教徒们的墓碑,墓碑上都有引述一段经文,正如我们在天主教和基督教徒的墓碑上常看到一样。此外,有些墓碑上还写有中文字。入乡随俗,受汉族文化之影响,穆斯林教徒亦有族谱,实令人惊讶。此外,馆里的模拟房子门外贴着以阿拉伯文书写的红色对联和楹联,可惜我们不会此文字而不解其意。对于来自以穆斯林教徒为主的国度的我而言,甚有所感。在清净寺内的明善堂处挂着的“认主独一”、“万殊壹本”的匾额,每日“五时礼”,即晨礼、晌礼、脯礼、昏礼、宵礼。这些以中文书写的回教名称,对我而言倒是有点新奇。两处认识回教,不论心里或心境都有别,会产生这种心里,对我而言,又似乎有点怪异了。

令我挂怀的是清真寺外的那位贫病老翁,地面上以粉笔书写的字里行间,叙写着其在世间的悲苦,眼前一幕,令人概叹这何尝不是一幕人生于世的图像,不管人生如何顺利,生命中总有令人深感缺憾之事。

随后我们来到与清净寺同处一街道上的泉州通淮关岳庙,只见庙里庙外香烟缭绕、热闹不已,这些由人(关云长、岳飞)升格为神的神明,因其忠义之丹心,而成为人们崇尚的对象和学习其所象征的道德价值观。庙里香火鼎盛,寓意着苍苍众生在人生茫茫中之期盼不绝。

在泉州市清源山的老君岩亦是我们参观的景点之一。老君岩为道家老子的造像,据知此为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子为中国哲学思想家之一,并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其道法自然的思想在中国占有重要位置,且影响深远。我虽没有随队友前去探看,然而景区外的广告牌子,让我一睹了其颜。只见两眼平视前方、脸含笑容的老君雕像,其貌慈祥安乐。脸带笑容的老君雕像,无论经过多长岁月的洗礼,依然端坐该地如如不动,并与周遭的林景融为一体,其笑脸上没有留下一丝沧桑,却看尽了一个又一个前来瞻仰之人。老子谓道生天下万物,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清净自化,功成而身退。在汲汲营营的人生中,道家主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哲理呢!

走一趟宗教文化之行,不论是开元寺里的千百年古树,清静寺里的悠悠青草,还是关岳庙里的袅绕香烟,抑或清源山上融于自然的老君岩,无数的苍生从古至今,对人生怀有希冀则是永不变更的定律。尽管生命有限,但人们总要怀着无限的希望走这一趟人生。


注:此文书于2012年11月4日。此行由于相机出现状况,未能自己拍下照片留念,有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