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2日星期六

充满交托与期待的目光

2005年9月23日(星期五),与文斌驱车南下,到古城马六甲。劳悦强老师今晚有项传题演讲,题目为“孔子的自述”,乃庆祝马六甲孔子大厦(孔教会)落成志庆的其中一项活动。对于孔子的学说,老师有其一番深切体味。不哗众取宠,只以最朴实的一面,平实地把孔子的言谈、行谊事迹展现人们面前。会上,老师不时强调应读原典,不宜看白话翻译,反复阅读,必有所体味与收获。此外,我俩想趁此难逢的机会,到古城与老师叙叙旧,因为这是件令人欢喜与期待的事。

虽然之前曾到过马六甲好几回了,但多是以旅游休闲或带海外学者游览为主,所到之处也是一些主要的旅游景点。如非与同往者有愉快的言谈,在旅游的过程中总像是少了些什么。这次有机会从另一层面认识马六甲,即有幸认识了几位热心于民族文化事业的前辈,实令我们高兴,对我们而言,这是项极富意义的“额外”收获。

很庆幸有机会从先辈长者的叙述中,了解一些或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被人们所遗忘的事物。一则则感人又富有情味的生命故事,其中包括先辈们南来拓荒、创建家园与民族事业的德行与精神。在曲境中,为持守母语教育与中华文化而奋进的故事。其中包含着令人感慨的各种辛酸,以及令人敬佩的毅力和舍我的精神。

在因缘巧合下,认识了曾获林连玉精神奖的张雅山老先生,已90高龄的张先生曾在马六甲培风中学担任了36年的总务。退休后,人们还是贯以“老总务”来称呼他。 “我很健康,因为我天天做运动,我做的是华教运动”正是其座右铭。他也被喻为培风中学的“独立之父”。为人低调又不好名的他仍关怀着国家民族的事业,这与许多对政治莫不关心的年轻人相比,身为年轻的一代的我们真感惭愧。在其娓娓道来之余,体现了其睿智与重情义的一面。

一旦认识了某人,下回见面时,张雅山先生都会主动上前打招呼,不是为了什么,而是希望年轻的一辈勿忘前人的努力与德行,勿忘了华教之路的崎岖,以及希望我们负起这项民族事业,一代一代地将之延续下去。当他那有点颤抖的手紧握着每个人的手时,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对后辈的期许是那般的热切。临别之际,张先生亲自送我们上车,挥手目送我们离去的当而,其目光流露着对后辈的期许,交托着许多有待我们年轻一辈去承传和努力的民族事业,我们无法忘怀,亦不敢忘怀。

孔子大厦在几经挫折下终于落成了,眼见已的94岁高龄的沈慕羽先生还须为这次的建设而到处奔走呼吁,敬佩感动之余又何尝不是怀有感慨。前辈们倾尽毕生生命,以期已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尽管年事已高,但由于他们对社稷与民族事业,尤其是母语教育与文化承传的关怀与热爱是永恒不灭的。为此,满怀的牵挂与期许,致使他们的精神更为焕发,他们的血液更为沸腾。此后还有更长的路要走,的后续的工作或会更为艰难。而这一切都有待后辈们继续努力,让前辈们的努力一代代地传续下去。

归途中文斌和我谈到马来西亚什么“奇人异士”都有,更有不少为民族事业而默默耕耘者。马来西亚的民间是充满生命力的,这也是其可爱和难能可贵之处,只要华社仍有不少这样的关怀者,不论面对任何挑战与困境,都还是充满希望的。“哀莫大于心死”,在民族权益日渐被剥蚀之际,以及民族事业仍有许多有待我们去努力之处,如果大家都不再关心、逃避自己的职责,或从一次次的失望挫折中,开始变得麻木、心死,那才是华社的大哀。


写于2005年9月26日(一)

承载心情的火车


嘟嘟火车声,传遍原野与河流,地面随着轰隆隆声而轻舞起来。沿着血汗建成的铁道,轮子奋力不懈地转动着,疲累时就长叹一口气,而那口气还会随着风儿起舞呢!

火车上承载着旅客前往一个个的驿站,每个驿站都有等待的旅者或归人,每个人在驿站的心情亦有别,有不舍与期待,有默然与开怀。火车则默默地承载着怀有不同心情的乘客前往目的地。希望一路上的风光与随着分秒而逝时光,能调适心中的那份情感与思绪。

抵达驿站,愿即将启程远行的旅者带着一份满满的希望出发,亦盼怀着无限思念归来的归人心中充满欢喜。

转动的轮子就仿如世间不断重演着的悲欢离合,响亮的鸣笛声与轰隆隆行驶声,像是敦促着人们奋发不懈地走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

注:照片摄于柔佛州金马士(Gemas)火车站,此火车站为马来半岛东西与南线的交汇处与分界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驿站。(摄于16/8/09)